《證主心》252期:專題

《證主心》252期:專題

社會運動中的靈程路

◎馮肇熙【「證主」出版社社長】

我們回應社會運動時,應具備五個向度,以免陷入社會主流思想或爭議,帶來信徒群體的撕裂。

先睹為快潘怡蓉博士未出版作品《靈程同路人》(暫名)的手稿時,剛好是香港市民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鬧得最沸沸揚揚之時,從潘博士以靈命培育的角度去看社會運動,得著一些啟發:在混沌的時代中,如何靠聖經教導學習做主的門徒、成長及回應神的呼召。教會的靈命培育與社會運動之間的互動應該是充滿動力的。這互動可以用「默觀中的行動者」與「行動中的默觀者」兩者之間的整體性來呈現。

我們回應社會運動時,應具備以下五個向度,以免陷入社會主流思想或爭議,帶來信徒群體的撕裂:

1. 謹慎有時與勇敢有度
社會運動參加者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或激進、或溫和,有些認為對方過於衝動、有些則覺得過度自我保護等。我們須尊重各人在神面前的領受與召命,在信仰群體中一同學習何時謹慎、何時跨步向前。自省和糾正自己的錯誤,才可持續尋求神的帶領。

2. 向內退省與向外行動
一個安靜和反省的空間可讓我們自我省察和聆聽神的聲音。基督徒要學習在群眾的擁戴中退讓,接納自己會犯錯;也要學習面對反對者時,應藉著聖靈的更新和醫治,把負面情緒撫平,轉化想法重新得力。

3. 個人聆聽和群體對話
盧雲的《和平篇章:禱告、抵抗、體》一書指出,信仰群體要趨向成熟,必需要有禱告和抵抗扎根在內,才能表達和平使命,否則容易退化為英雄主義。在聆聽聖言中,信徒互相對話和聆聽,察驗神對各人的提醒;即使遇上群體張力,也懂得謙卑、尊重、接納、分享、認罪和彼此代求。

4. 兼具當下性與末世性
潘博士認為參加社運的基督徒需要有超越的視野──除了關注地上的掌權者,也要仰望全然聖潔公義的耶穌基督。善惡爭戰不能單靠人的力量解決,惟有主的大能大力才能抵擋魔鬼的詭計。

5. 尊重聖言與強調聖禮
我們常會運用聖經金句來回應當時社會的狀況,但緊記避免把經文的應用直接等同真理本身,或把真理約化為人所規劃的方案。教會群體遇到釋經張力時,聖餐能提醒信徒要自我反省,使我們彼此接納和尊重;並把關懷擴展到鄰舍和社區,積極推動消弭社會的不公義。
以上互動和多向性的靈命培育,鼓勵群體朝向開放與共融,一同追求基督的公義、憐憫、良善和謙卑;關心社會的同時,也能經歷基督的同在,走在合神心意的路上。

【歡迎瀏覽:252期證主心 (7M)】下載後才可觀看完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