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主心》278期:專題
跨越牆垣 承先啟後
◎梁樂遜傳道【「證主」聖經教導老師】
‧ 在香港引進西式教育,傳教士發揮影響力
‧ 鴨巴甸街,追溯上帝巧手奠定傳道授業
香港開埠初年,海外傳教士看準香港為福音傳入中國內陸的轉口港,其中倫敦傳道會及美國浸信會差會在香港教育的參與,見證了上帝的奇妙計劃,很值得今日面對社會劇變的香港信徒作為定睛上帝、尋找定位的參考。
上帝從英國選召甚具語言天份的理雅各牧師,他回應來華召命,先在馬六甲致力研習中文。1843年他擔任英華書院校長,並看準香港開埠時機,把書院遷到港島鴨巴甸街與史丹頓街交界。他初期的事工包括開辦神學院、翻譯、印刷。他深明要向華人傳福音,必先要了解中國文化,他每日殷勤作工,由清晨三點工作至晚上十時,翻譯《四書》、《五經》等中國經典,他後來更成為牛津大學第一位漢學教授。我們看見一位願意被上帝擴寬心胸的工人,其視野及工作的果效是超越世代的。
事工擴展,困難重重,其中神學院引進西式教育所培育的人才,剛好配合開埠所需,紛紛被羅致,令留在教會作工的反而不多。理牧師看到藉教育培養社會專業人才的時機,便構思把英國公立學校(public school)1的模式引進香港。1860年,他撰寫的「教育革新計劃」被港督採納,但應在哪個平台試行則有待解決。
平行時空,讓我們看看上帝如何牽引倫敦傳道會與美國浸信會差會在祂的計劃接棒協作,去解決平台問題。1836年美國浸信會差會差派叔未士牧師夫婦來華,他們首先在澳門成立學校及教會,後亦看準香港開埠時機,於1842年遷往香港,先在中環百步梯設立宏藝書塾,後在皇后大道興建教堂。叔師母何顯理於1844年首創一家膳宿學校,隨著學生人數逐漸增多,她又增設另一所學校。事工發展興旺之際,何顯理師母積勞成疾,於同年不幸離世,年僅27歲,她是基督教教育的先驅,亦是第一位死於香港的女傳教士。
1862年理雅各牧師推展其教育改革計劃的平台,適逢美國浸信會差會有售賣物業計劃,便由政府購入其城皇街Lot 78物業,成立中央書院(現為聖公會基恩小學校址),正式推行公眾教育,成為香港教育發展的搖籃。上帝使用倫敦傳道會理雅各牧師與美國浸信會差會所出售的物業,在上帝的時間、祂揀選的地點作成其工。
1848及52年,理雅各牧師女兒安妮及夫人瑪麗先後離世,同葬於跑馬地墳場。他回應召命,付出的不單是時間心力,還有家人的性命!我們看到傳教士在香港的關鍵時刻委身付出,為社會作出貢獻,我們怎能不感恩!今天,香港走到歷史的拐彎處,你選擇注視令人擔憂的環境,還是定睛在掌管香港歷史的上帝?
遇上疑惑,請緊記三件事:昔日上帝的恩慈、今天上帝的同在和上帝對將來的應許。
註釋
1 實用的課程,輔以人教材,表現出近代化的特色。
第一代中央書院舊址
第二代中央書院舊址(即今天PMQ的位置)
雅麗氏利濟醫院
馬六甲英華書院
1843年遷港後 英華書院的所在地
【歡迎瀏覽:278期證主心 (11.5M)】下載後才可觀看完整版本